招生政策
招生工作禁令--教育部“30个不得令”、安徽省“六个不准”和“六条禁令”
发布日期: 2017-07-18     点击数:2198

教育部:“30个不得令”

严格执行“30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

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

不得超越职权制定招生办法或照顾优惠政策;

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

不得擅自调整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高校范围、招生计划和规定的项目范围;

不得划转计划委托任何军队院校招生。

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

不得将未按要求进行公示的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考生档案投放给高校或为高校办理录取手续;

不得擅自改变高校招生计划类型;

不得为无计划高校或擅自为高校突破招生计划办理录取手续;

不得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和专业;

除国家特殊需要外不得在招生结束后违规组织特殊类型招生补录。

各高校不得发布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招生宣传;

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

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

不得擅自扩大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规定的项目范围、招生计划;

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

不得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变更经公示的考生入选专业、录取优惠分值或录取不具备条件的考生;

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

不得在新生入学后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调整到普通类专业或将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的学生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

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

不得向中学、考生及家长收取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

不得避开省级招办通过中介机构或学校教师等自行组织生源违规录取考生;

不得在单独考试、综合评价等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组织不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外省生源。

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在高考前以任何形式开展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考核活动。

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不得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特殊类型考试招生有关工作,或将审核、考试、选拔等工作下放至学校内设学院(系、部等部门)独立负责;

不得未经考核发放专业合格证或圈定合格名单;高校、内设学院(系、部等)及教职工不得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

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或干预考生填报高考志愿;

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高校收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

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

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高考报名、考试、招生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视情节依照《刑法修正案(九)》《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高校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省教育厅招生工作“六个不准”和“六条禁令”

  “六个不准”

(一)不准违反国家有关招生规定;

(二)不准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三)不准采取任何方式影响干扰招生工作正常秩序;

(四)不准协助、参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组织的非法招生活动;

(五)不准索取或接受考生及家长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各种礼品;

(六)不准以任何理由向考生及家长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

“六条禁令”

(一)严禁录取中为任何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严禁泄露录取工作中的保密信息和资料;

(三)严禁收取考生和家长的任何礼品或财物;

(四)严禁接受考生和家长的宴请;

(五)严禁工作日饮酒;

(六)严禁无证进入录取工作场地。